当时吴忌寒刚工作两年,月薪不到8000块。为了买比特币,他顿顿泡面省钱,朋友笑他:“拿心理学学位就为研究虚拟货币?”但他铁了心要做两件事:花光积蓄买比特币(当时单价10美元),把白皮书译成中文让更多人看懂。
翻译过程比想象中艰难。比如“mining”这个词,直接译成“挖矿”怕读者误解,最后他加了个脚注:“就像淘金者用算力开采数字黄金”;还有“decentralized”(去中心化),中文互联网根本没这个概念,他干脆写成“无需官府盖章的电子钱”。
鲜为人知的细节:初版译文里其实有处错误——把“cryptographic proof”(密码学证明)译成“加密证书”,直到半年后网友指正才修改。吴忌寒后来调侃:“要是当年错译流传下去,现在矿工都得考IT资格证了!”
这份带着泡面味儿的译文,意外成了中国区块链的“火种”:
但最戏剧性的影响发生在吴忌寒自己身上。翻译时他反复琢磨“peer-to-peer”(点对点)这个词,突然意识到:如果货币能去中心化,算力为什么不能?这个念头直接催生了后来掌控全球50%算力的蚂蚁矿池。
有趣的是,当年那个追求“无政府金融乌托邦”的译者,后来成了最受争议的“算力集权者”。我个人觉得,这种矛盾恰恰是行业的缩影:
2017年比特币分叉大战时,Core开发组骂吴忌寒是“叛徒”,把他名字Jihan谐音成“Jihad”(恐怖分子)。一位早期巴比特用户曾痛心疾首:“他翻译的白皮书说‘算力民主’,现在却垄断矿池,这不是打脸吗?”
但吴忌寒在《算力之美》中回应得很直白:“当年译‘去中心化’是为打破银行垄断,现在用算力效率淘汰小矿场,本质上都是打破垄断——只不过工具从理念变成技术。” 这话听着有点绕,但你细品:就像汽车淘汰马车时,没人指责福特违背“交通自由”。
回头看,这份译文能成为经典,绝非偶然:
下次有人吹嘘“白皮书改变世界”时,不妨泼盆冷水: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文字,而是读懂文字后,甘愿为它吃泡面、挨骂、甚至背叛理想的“傻瓜”。
你说呢?